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诊断

 

类风湿关节炎(RA)是一种以慢性炎症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。特征是手、足小关节的多关节、对称性、侵袭性关节炎症,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,常伴关节外器官受累。其发病机制与遗传、感染、性激素等有关。女性好发,发病率为男性的2~3倍。高发年龄为40~60岁。临床分类标准包括关节受累数量、症状持续时间、急性时相标志物和自身抗体等4要素,根据所计分值而作出诊断。自身抗体有2 类:类风湿因子(RF)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(ACPA)。

RF是抗人变性IgG的抗体,包括IgM、IgA、IgG等,其抗原表位为免疫球蛋白Fc端CH2/3。检测方法包括比浊法、ELISA、乳胶凝集法、发光法等。RF对RA的诊断敏感性25-75%、特异性70-95%,正常人阳性可达1-4%。据报道,在临床诊断效能方面IgM>IgA>IgG;IgG和IgA RF与系统性症状有关;IgA RF与快速进展、病情严重、骨侵蚀有关。

ACPA(anti-citrullinated protein/peptides antibodies),即抗瓜氨酸化蛋白/肽抗体,已被纳入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(ACR/EULAR, 2010)。抗CCP抗体(抗环瓜氨酸肽抗体)和抗MCV抗体(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)均属于ACPA。

ACPA的抗原是瓜氨酸化蛋白或肽。瓜氨酸化就是蛋白肽中的赖氨酸脱去1个亚胺的过程,是由肽精氨酸脱亚胺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。多种细胞和微生物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产生这种酶。经典的抗核周因子抗体、抗角蛋白抗体以及抗聚丝蛋白抗体,可有效辅助诊断RA,它们的抗原是聚丝蛋白,而抗瓜氨酸化聚丝蛋白抗体在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更优。人工合成的环瓜氨酸肽(CCP),既含瓜氨酸,又含2个半胱氨酸以便形成肽内二硫键。抗CCP抗体已在临床广泛应用,诊断RA的敏感性为40-60%,特异性达90-99%,可在有RA临床表现前就被检测到,因此是RA早期且特异的标志物。研究证实抗MCV抗体与抗CCP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,但敏感性更高(82% vs 72%),抗MCV与抗CCP联合检测可提高RA诊断效率。

目前已经在RA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发现多达50多种瓜氨酸化蛋白,可被检测到的ACPA有抗CCP、抗MCV等。此外还有氨甲酰化、乙酰化、丙二醛乙醛化等翻译后修饰,均有可能诱导相关自身抗体的产生。检测ACPA的方法丰富多样,包括免疫比浊法、胶体金、免疫荧光、化学发光、ELISA等,检测性能各不相同,其中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最高、且检测过程全自动化,因此相信采用该技术的检测系统可有效提高ACPA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。

 

 

病例分享:及时治疗牙周炎有助于RA预防和管理

 

61岁,男性,8周前出现迁移性关节炎就诊。晨僵持续半小时,多关节持续疼痛,手、膝、下巴和手腕的功能受限。临床检查显示左手和手腕的第二和第三掌指关节有压痛和肿胀。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,ESR、CRP明显升高,ACPA阳性。HLA分型为HLA DRB1*11、DRB1*13和DQB1*03。

超声显示左侧第二和第三个掌指关节活动性增生性滑膜炎。MRI显示左手第二和第三掌指关节头部轻度滑膜炎和骨侵蚀,以及浅表和鞘膜的弥漫性增厚。右腕指屈肌腱和尺腕伸肌腱深,左腕增厚较少。

他还主诉牙齿疼痛。X线片显示第二上磨牙牙颊根部有慢性根尖周炎。诊断为牙周炎伴牙髓根管感染,进行根管准备、5.25%次氯酸钠冲洗、开放式皮瓣清创、洗必泰漱口等治疗。

牙科治疗后1个月,患者关节痛和关节炎均有改善,仅右手第三近端指间关节有压痛和肿胀。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、ESR值正常、ACPA保持升高,CRP略高。MRI显示滑膜炎明显减少。17个月后,健康状况良好,超声显示完全恢复,而ACPA仍呈阳性。

Salemi S, Medicine (Baltimore) 2014 Dec; 93(27): e195

牙周炎是类风关的诱因之一。牙周炎的常见致病菌是牙龈卟啉单胞菌,在严重牙周炎患者中的该细菌检出率高达70%。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感染会诱发机体产生ACPA,从而可能诱发类风湿关节炎。因此,建议牙周炎患者筛查ACPA,控制牙周炎症,降低炎性物质水平,降低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。同时,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关节炎的同时,应关注牙周健康,才更有利于原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达标治疗。